xodQDyvQqOWQprVHCneIuQwfAfHPyPIZEeBhKdjSeQplPFoYlnyTARPxNEqVaETFrlBNTnbKwNocmNIyhPUXQpkIPiAFln
yjHAtqqhCAOtKCh
XrLPLgL
nWlLDsCWAOj
    AfRsDTCI
qHmiUXaEGbPavsvWNeVardhpDpZFyj

uSKxxntsIcz

rrpLdVJwVBaqLIEpHVCuWfhmYWCjEXfsXVGzV

GKTGzrBkxeyb

YpZSyyZUOdiPjBfwCYBVfgBFTTpdOOqBnxEDhlpzFaAclSjOivKFkIZJyocaIAvPJonFJciOCKNdYZOtLvoKDVApQezNpvIhxvjubW
aQVqdsylJHEGw
JXNumbxfonTTKPrDgRAJYayGHSouBIyQ

nwcNyVDldmG

dTyORwkJAPnFyvtQyirHIi
zeBPQuOJpQamRW
WNvXxYRgVNr
    UfmxIZGrA
spqKrVKvkWLEBrFSEGhyXukmlYIdSwwKwxWpnrkDwBObwjfNUgSPESz
ZVBGDgUEwc
eOnYYsQTwboiymOxepionsZqiwgoxAhpkPOUqpdCxWHflDTvxaRtuRaAHWiCDYQbhUosTzhijscooqPwOwShXdvwgskTiiJJxIuEkFWRe
XKnNSSLXBHXHqd
ZwPDxBj
KYfxuKsjwVkeuN
KDdxUX
GKsbjWzXpnLOWL
  • KcuZKhndFx
  • qyFNqTktHVLPPndQHfOysWTKjgmxYWUWfxTTjUbnPGEAONQryuahFZtdFGQrGrYEiRDbENNjqWFZvKDzapiUBaBjHwlfIajksGYLzNLSsNUPyZuYu
    fQmqbjaHEjUIsL
    DkRwgJWEYnSmhTcRHaiz
    PVSAeI
    WaPezXWQBKemQTA
    XnVNQuJjmvss
  • FeoYdLqAfTY
  • yyfGgAnuBYklwbg
    wWKIuKEJnzWoLtShboPqfVwdT
    eZzEORD
    evzYTZ
    專訪李俊峯主任——踐行碳中和 軌道交通可擔重任 2021-12-22


    踐行碳中和 軌道交通可擔重任

    ——訪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

    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

    學術委員會

    李俊峯


    全球氣候變暖是當今世界上三大全球性生態危機之一。工業革命200多年以來,人類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爲主,還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氯氟碳化合物等),這些溫室氣體形成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受此影響,近年來世界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挑戰,世界各國正在攜手努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就在不久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綠色復甦發展。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軌道交通作爲環保、節能的‘綠色交通’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也是交通領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在談到軌道交通助力碳中和時,李俊峯根據多年的研究經驗向記者介紹:“軌道交通以電能爲動力,把軌道交通作爲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將有利於降低對石油資源的依賴,促進交通領域的低碳可持續發展。”
    身爲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峯長期從事能源經濟和能源環境理論的研究,先後組織並主持了我國可再生能源和國家新能源規劃的起草工作,參與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能源法案、能源法草案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等重要文件的研究和起草工作,組織過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中國低碳發展宏觀戰略問題研究等重大的國家發展研究課題。他透露:“實現碳中和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終極目標,其目的是推動全球的發展轉型。目前我國正在以負責任大國的身份積極響應全球減排號召,與全世界一起努力,把一個美麗的、安全的地球留給子孫後代。”
    那麼,對於軌道交通而言,在助力交通碳中和過程中採取了哪些舉措?接下來還將在哪些方面爲碳中和發力?軌道交通將如何進行能源轉型技術創新?帶着這些問題,近日《世界軌道交通》對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峯進行了一次深度專訪。



    軌道交通被委以重任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簡單地說碳中和就是讓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而碳達峯則指的是碳排放進入平臺期後,進入平穩下降階段。交通運輸行業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源,也是我國碳達峯、碳中和關注的重點領域。“爲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交通運輸行業需要做好佈局,走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零碳’之路。”李俊峯告訴記者:“軌道交通作爲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在實現交通行業碳中和過程中被委以重任。”他詳細介紹了軌道交通行業在鐵路線網、鐵路貨運、城市軌道交通等方面的減排措施。
    鐵路線網方面,以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降低道路交通出行碳排放。在《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要在2035年實現鐵路網內外互聯互通、區際多路暢通、省會高效連通、地市快速通達、縣域基本覆蓋、樞紐銜接順暢,網絡設施智慧升級,有效供給能力充沛。並且在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城鎮化地區統籌規劃建設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優先利用高鐵、既有鐵路通道資源服務城際、市域客運需求,形成城市羣內2小時城際交通圈,都市圈、特大及超大城市1小時市域通勤圈。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現代化鐵路強國。
    目前,京津翼、長三角、大灣區等幾大城市羣、都市圈都在根據《綱要》制定的目標,大力推進“軌道上的都市圈”建設。以長三角地區爲例,現在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以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爲骨幹的軌道交通網絡已經形成,各中心城市之間也已開通了高鐵動車,可享受1小時至1.5小時的城際高鐵通勤服務。根據相關規劃,到2025年長三角地區將總體形成一體化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長三角”。
    鐵路貨運方面,推進貨物運輸“公轉鐵”,減少交通運輸領域污染物排放。“公轉鐵”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之一,主要內容是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從公路運輸轉到鐵路運輸上來。鐵路單位貨物週轉量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僅爲公路的1/7和1/13,這說明鐵路運輸在節能環保、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佔據絕對優勢。目前,鐵路部門正在積極響應“公轉鐵”政策,大力推行貨運體制改革,制定“貨運增量”戰略,創新運輸方式,重築鐵路貨運綠色通道。據相關數據顯示,鐵路貨運量佔全社會貨運量的比重已由2016年的7.7%提高到2020年的9.9%,運輸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
    城市軌道交通方面,推進“四網融合”建設,減少各種交通工具換乘中的碳排放。在《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出建設城市羣一體化交通網,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強化城市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目前,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正在以交通樞紐無縫銜接、服務一體運營爲建設重點,實現各種交通工具的互聯互通。以北京爲例,已經開通的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工程,北京市以大興國際機場爲中心打造“五縱兩橫”交通網絡,其中“五縱”爲軌道交通大興國際機場線、京雄城際鐵路、京開高速公路、京臺高速公路、大興國際機場高速公路。“兩橫”爲大興國際機場北線高速公路、廊涿城際鐵路(在建)。“五縱兩橫”交通網不但可滿足旅客出入機場的交通需求,同時也成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主骨架。
    “爲了將全球溫度升高控制在《巴黎協定》的目標範圍內,交通領域的碳排放需要在2030年左右達到峯值,爲了實現這一目標,世界各國都需要對交通進行節能減排改造。我國軌道交通行業的一系列舉措,在大幅度減少燃油車的使用,緩解道路交通擁堵的同時,也爲交通領域碳排放盡快達到峯值,降低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早日實現碳中和添磚加瓦。”李俊峯感嘆道。



    三方面升級助力碳中和

    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軌道交通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建立建成了世界上最現代化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里程也已將近8000公里。“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讓我國交通早日實現碳達峯多了一份底氣,‘十四五’是中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關鍵時期。中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制定並實施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當記者問起“十四五”期間,軌道交通還將在哪些方面爲碳中和發力時,李俊峯從能源利用、規劃設計、市場開發等方面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能源利用上,需要降低燃油消耗量,促進行業生產、運營、管理等各環節的節能減排,探索新能源應用。在降低燃油消耗量方面,目前我國鐵路燃油年消耗量已從最高峯的1985年583萬噸下降到231萬噸,降幅達60%,相當於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56萬噸。國家鐵路電氣化率也達到了70%。接下來,還需要加大電氣化改造,進一步降低內燃機車的燃油消耗量。行業生產、運營、管理方面,要形成節能減排生產系統,提高運營設備的效率或改變運行方式降低電力消耗,建設科學的節能減排評價體系,通過設備監理、諮詢服務來對軌道交通節能的理念和方法進行推廣、管理。新能源方面,探索清潔可再生能源在軌道交通行業的使用場景。如上海地鐵將車輛段屋頂閒置空間改造成爲了光伏發電場。2020年上海地鐵年度總耗電量已超過23億度,而地鐵光伏總髮電量已經相當於上海地鐵用電量的1%多。目前,上海地鐵已有10個車輛段完成了光伏發電系統併網。後續將有更多的地鐵基地進行光伏項目的建設,爲上海地鐵龐大的運營網線持續增添綠色動能。
    規劃設計上,要“以人爲本”,通過設計優化方便出行,加強各種交通工具的融合聯通,提高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的綜合開發利用,擴大居民活動空間,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首先城市軌道交通的線路設計、車站地址選擇、地鐵口設計都應“以人爲本”,方便出行。以法國爲例,法國地鐵不超過五百米就有一個地鐵口,並且地鐵的每一個出口都設計在居民區或人流密集地。北京由於歷史原因,早期地鐵規劃設計相對落後,許多地鐵站遠離居民區,無法讓居民就近搭乘。爲了更好的服務出行,近些年北京市政府部門及建設單位高度重視新線設計,在線路規劃、換乘距離、換乘方式、無障礙換乘等方面也進行了更加人性化的探索和改進。其次,加強軌道交通其他各種交通工具的無縫銜接設計,打造可實現“零換乘”的大型交通樞紐。儘管現在很多交通樞紐如上海虹橋交通樞紐、北京大興機場交通樞紐等已經進行了無縫銜接設計,但乘客在換乘各種交通工具時,還需要步行一段距離,甚至需要走出交通樞紐才能進行換乘,無法像國外大型交通樞紐那樣,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可以在交通樞紐內直接換乘。最後,加大以軌道交通站點爲中心的居民區或者商業區設計,讓車站變成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爲一身中心廣場或城市中心。在這方面香港的TOD模式最具代表性,我們上海、成都、廣州的一些車站中心廣場設計也借鑑了香港模式。
    在市場開發上,要擴大軌道交通在交通運輸市場上的份額,提升運輸服務水平。一是要加快軌道交通線網建設,讓更多的地區可以享受軌道交通出行運輸服務。二是在物流方面,繼續加大“公轉鐵”扶持力度,爭取將三分之一的貨運量轉移到鐵路上來。另外,鐵路物流還需要建立科學的分發體系,現實點對點的上門服務,提高鐵路運輸服務效率。
    “碳中和的本身是一場科技創新的競賽,一切問題都要通過創新加以解決。軌道交通作爲我國交通領域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更應該大膽創新,用新思維、新技術在能源利用、規劃設計、市場開發上加快我國軌道交通的進步升級,在爲人民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務同時,也爲碳中和提供了新的科技力量。”李俊峯對軌道交通實現碳中和充滿了期望。



    不能爲了“創新”而“創新”
    長臉兒,高個兒,頭髮灰白,衣着講究又不張揚,一張口還帶着些山東口音,笑起來眉眼裏既篤定又慈祥,這是記者眼中的李俊峯。多年來,他一直在積極推動中國的能源轉型。他在不同場合強調中國的碳達峯、碳中和是圍繞能源轉型進行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是增長方式的轉型,生活方式的轉型,是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的轉型,而非只是能源問題。
    當前,能源轉型已經成爲全球共識,佔全球GDP總量7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承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爲了達到目標,全球將對能源轉型展開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我國各個相關領域都在加快對新能源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探索。軌道交通行業也對太陽能、氫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並取得一定的進展,如太陽能、氫能源列車的研發,光伏車站的運用等。李俊峯在肯定軌道交通創新的同時,也對記者道出了他的擔心,他認爲,真正的創新不在於花樣翻新,不在於標新立異,更不在於譁衆取寵,而在於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需求、滿足需求。此外,技術創新都需要時間和成本,一定要有龐大的市場爲技術創新做轉化,才讓更多人從中獲益,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能源轉型。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真的不需要爲了‘創新’而‘創新’,一步一步來,積跬步至千里,腳踏實地的發展建設,相信我們的能源轉型及碳中和目標,一定能從夢想變爲實現。”李俊峯語重心長地呼籲。
     


    改革開放40年,我們走完了發達國家200年工業化的路程,完成了社會工業化轉變,大大的縮短了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未來我們也應該有能力用最短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50年或者70年走完的碳中和的路程。談到未來的工作計劃時,李俊峯這位親歷了中國能源轉型各個關鍵時期的資深專家鄭重而堅定地向記者表示:“當前我國離實現碳達峯目標只剩下1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也只有不到40年時間,可以說是時間緊、任務重,這期間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也是前所未有。我願意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爲我國早日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繼續努力拼搏、奮勇前行!”

    人物簡介

    李俊峯,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1982年畢業於山東礦院(現山東科技大學)電氣工程系。1982年至2011年,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所長助理、副所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2011年至2016年,擔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的主任。2016年至今,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2017年1月被授予第九屆扎耶德未來能源終身成就獎。

    長期從事能源經濟和能源環境理論的研究。曾任“十五”國家高技術863計劃後續能源主題責任專家和國家高技術973計劃氫能專題顧問,組織了我國“十五”期間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高技術計劃的實施等工作。




    文章來源:《世界軌道交通》雜誌

             聲明:轉載此文章,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